《蝙蝠与雷达》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蝙蝠与雷达》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蝙蝠与雷达》教学反思1部编本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是“阅读策略单元”,人文主题采用的是陆九渊的“为学患无疑,有疑则进。”本单元有两个语文要素点,一个指向阅读——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一个指向习作——写一个人,注意把印象最深的地方的地方写出来。
本单元围绕“提问策略”编排了三篇精读课文和一篇略读课文,有童话、说明文、散文等不同文体类型,每篇精读课文都有不同的侧重点,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学习提问的方法:列出问题清单→将问题分类(按提问角度的不同)→筛选出对理解课文最有帮助的问题。这四篇课文作为一个整体,突出了“提问策略”训练目标的递进性与发展性。
本周周三是语文组的听评课时间,我执教了《蝙蝠和雷达》一课的教学,这篇课文主要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提问。下面就结合教学,谈谈我的设计。
一、借助范例,启思激疑
四年级的学生还不善于提问——他们大多思维单一,能从“内容”角度提出问题,却不能从多角度提出问题,尤其从“写法”角度提出问题,更是大多数学生的难点。因此教学中,先用课件呈现了课后题中一个小组提出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交流,从而得到启发,什么样的问题是从写法的角度提问的。但在课堂教学中,很多学生还是把针对“内容”的问题归纳到“写法”的方框中。之后我就简单和他们说:一些语句写得好的,“为什么这样写”“是怎么写的”“用了什么写作手法”等都叫做“从写法提问”。这样的引导,学生在提问时,基本能做从写法角度提出问题了。
二、小组合作,梳理问题
此环节,先出示小组学习任务:①把小组的问题按不同角度分类。②每个角度选1-2个有价值的问题,写在问题清单中。同时呈现了《小组问题清单》:
《蝙蝠和雷达》小组问题清单
内容
写法
生活经验
然后,各小组合作交流完成表格的填写。继而,引导第1、2、4学习小组利用投影仪展示学习成果,并在点拨中得出比较有价值的问题:蝙蝠飞行的秘密是什么?其实筛选有价值的问题,是在《7呼风唤雨的世纪》这篇课文中进行训练的,当时在设计课时,也是很纠结,要不要处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问题。这是我的疑惑,也是供老师们探讨的问题之一。
三、拓展阅读,迁移运用
《20xx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注意课内和课外的联系”。为了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从“内容”、“写法”和“生活经验”的角度提出问题。课上结合课后的“阅读链接”对学生进行了训练。让学生默读《它们是茎,还是根?》的片段,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写在问题清单中:
《它们是茎,还是根?》问题清单
内容
写法
生活经验
由于时间的问题,这个问题清单没有利用好,只是让学生任选一个方面提出一个问题进行交流。
新教材把“提问策略”主题作为特殊单元提出,有他是设计道理所在。“怎样才能让学生学会提问,教会学生学习的能力?”这样的内容值得老师们探讨。没有教学用书,自己根据教本内容摸索,设计,还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请老师们批评指正。
《蝙蝠与雷达》教学反思2《蝙蝠和雷达》是篇科普文章,介绍了仿生学的应用——蝙蝠夜间是凭什么探路飞行的,飞机靠雷达夜间飞行是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三次科学实验,蝙蝠、雷达各自的探路原理及彼此间的联系是这一节的教学重点。
以往我布置预习,一般是读文、标段、注音。这一课,我改变了以往的预习方法。让学生自己在课前解决难点。我在原来预习要求上,要学生填一张表格,如下:
实验顺序
试验方法
试验结果
试验结论
第一次
第二次
每三次
为了学生能多了解仿生学,我还要求学生找一些关于仿生学的资料。本以为学生会对这么多的预习要求提出抗议,没想到他们对这别开生面的作业,感到兴趣盎然。全班同学都完成了,而且几乎都能正确填写,除李佳烨外。
教学时,我分四步进行:
一、解决问题“为什么飞机能在夜间安全飞行?”引导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二、分组协作:
1、2组解决问题“蝙蝠飞行灵巧,表现在哪?”文中找出。从而感受蝙蝠夜间飞行动作的灵巧。3、4组解决问题“蝙蝠夜间靠什么飞行?”明白蝙蝠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三、展示学生课前预习的表格,根据表格,进一步学习蝙蝠是怎么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四、拓展,学生表述自己收集的关于仿生学的资料。这个部分的学习,学生个个参与,学习兴趣浓厚。
从这节课中,我觉得应该重视课前预习,并且预习要多样性,有针对。这样学生有疑问,会探究,有自信,上起课来,有兴趣会事半功倍。
《蝙蝠与雷达》教学反思3课文介绍了科学家们通过对蝙蝠夜间飞行秘密的探究,并从中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全文条理清晰,逻辑性强。在教学后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入体会课文内容。
这是一篇知识性很强的课文,内容相对而言比较枯燥,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我首先创设了让学生来当一回科学家的情境,通过三次试验来探究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和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这是整堂课的第一个环节。
二、 巧设质疑,激发兴趣,引发探究。
兴趣是学习之母,没有兴趣是学不好语文的,找准教学的切入点,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一起,然后质疑:一个是动物,一个是现代交通工具,它们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呢?有疑是探究学习的开始,一下子学生的的学习情绪被调动起来,将学生的学习思维置于一定的情景中,学生乐于参与,兴趣浓厚,也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继而引导学生在文中寻找关于描写蝙蝠和雷达的句子,为概括全文内容做铺垫。
三、注重自主学习,强化合作探究。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实现自主性的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活动的主要阵地,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好实践活动,对于密切书本知识与社会知识的联系,引导学生认识世界、发展其个性,培养其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着积极的意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给了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蝙蝠与雷达》教学反思4《蝙蝠和雷达》是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五组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科普文章介绍了仿生学的应 ……此处隐藏11548个字……起来,将学生的学习思维置于一定的情景中,学生乐于参与兴趣浓厚。
2、多层次、多回合、大面积的语言训练,积累和运用课文语言。在本课教学中,我让学生大面积的练说,如三次试验的过程,我让学生在默读的基础上,完成表格里的内容,在小组里交流,然后对照屏幕进行复述,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说的机会,都能说充分。既注重了面向全体学生,又注意了说的层次性,帮助学生积累课文语言。
3、利用板书,突破重难点。蝙蝠探路的方法和雷达的工作原理之间的联系是课文的重点,也是课文的难点所在。为了突破这一重难点,我采用了简单示意图,直观地显现蝙蝠夜间飞行的特点,然后指导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画出雷达的工作示意图,再借助这两份示意图,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化难为易。
二、不足之处:
1、在学习科学家三次实验的经过,填写表格这一学习环节没有处理好。
2、对课文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尽管学生进行了大量的说的训练,但思考和问题过于浅显,对学生的思维素质没有很大的促进和影响,生成性的东西较少,读的训练还显得较为薄弱。
曾有人说,语文课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的确,一堂课下来,既有令我欣慰的地方,也让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使我明确了自己努力的方向。今后,我将再接再厉,不断地探究语文教育教学的艺术和方法,更上一层楼。
《蝙蝠与雷达》教学反思14《蝙蝠和雷达》课文主要讲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这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识短文,叙述思路清晰,逻辑性强,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通过飞机夜行这种现象,提出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的问题,这是全文要说明的主要问题。第二自然段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二部分: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结果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第三部分: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受到启示,给飞机装上雷达,保证了飞机安全飞行。这项研究告诉人们,研究生物可以对人类的创造发明有所启示。
听了于老师执教的《蝙蝠与雷达》这节课,我感受最深的是于老师对于学生学习方法指导非常到位。比如,于老师导入新课之后引导学生,打开书看和其它文章有什么不一样?学生畅所欲言:课文边上有问题,课文后边有问题,你会想问题吗?于老师巧妙地把学生带到了问题的思考环境,为学生创造了思考的氛围。
在交流完字词之后,于老师有引导学生自己读课文写出问题。学生从不同的方面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如,蝙蝠是怎么用嘴和耳朵探路的?为什么只有蝙蝠听到,而人听不到?第二自然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老师又引导学生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类,有内容方面,写法方面,生活经验方面等等。并充分利用了学习单,对学生进行了提问题的训练,学生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总之,本节课于老师结合新教材的训练点,将学生训练到位,课堂扎实有效,我在听课中受益匪浅。
《蝙蝠与雷达》教学反思15《蝙蝠和雷达》属于科普知识短文,富有趣味,主要将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文章思路清晰,逻辑性强,能激发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拓宽视野。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了解飞机能在夜间安全飞行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激发学生爱科学从小就探索科学的兴趣
难点:弄清蝙蝠探路和飞机空间安全飞行的联系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课题质疑,引发探究。
在课堂开始,我出示了蝙蝠的图片和雷达的图片,并请学生说说自己对蝙蝠和雷达的了解。学生课前已经进行了预习,很快便说出蝙蝠是一种哺乳动物,而雷达是人类发明的探测仪器,学生答后我再质疑:一个是动物,一个是科技产品,课题用“和”字连接是为什么呢?它们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呢?设疑是探究学习的开始,一下子学生的的学习情绪被调动起来,将学生的学习思维置于一定的情景中,学生乐于参与,兴趣浓厚,也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继而引导学生在文中寻找关于描写蝙蝠和雷达的句子,为概括全文内容作铺垫。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在课前,我加强了预习指导,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课堂中,我设计同桌合作探究,找出蝙蝠探路靠的是什么,并完成表格。在阅读了蝙蝠探路方法和雷达探路方法后,我又让学生用卡片在黑板上摆一摆整个过程,激发了学生阅读文章的兴趣,同时我又指几名学生上台分别介绍三个试验过程,让他们在众人面前勇于展现自我。通过活动,学生在玩中学,不但牢固地掌握了知识,了解了蝙蝠和雷达探路方法,而且使学生得到了主动和谐全面的发展。
3.渗透方法指导
语文学习方法指导的方式是影响学习方法掌握的重要外部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较强的指导学习方法的意识,有坚实的语文知识基础,能凭借学习内容,把指导学生学习语文内容与如何学习统一在同一过程中,寓学法于教学之中,久而久之,学生领悟各种学习方法。本组课文的教学要求是阅读课文,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大自然给人类的启示。如果把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有效方法,运用到其他课内阅读或课外阅读,就是很好的方法指导。我让学生仔细阅读完课文后,找出课文中既写了蝙蝠又写了雷达的句子,因为这些句子合起来正好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当学生找到后,就让他们连起来说一说,并且告诉他们有时候利用文章中的主要句子就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在以后的自己阅读中也可以试试。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的成功之处是:课前,我加强了预习指导,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课堂中,我设计同桌合作探究,找出蝙蝠探路靠的是什么,并完成表格。在阅读了蝙蝠探路方法和雷达探路方法后,我又让学生用卡片在黑板上摆一摆整个过程,激发了学生阅读文章的兴趣,同时让他们在众人面前勇于展现自我。通过活动,学生在玩中学,不但牢固地掌握了知识,了解了蝙蝠和雷达探路方法,而且使学生得到了主动和谐全面的发展。
三、不足之处
在学习科学家三次实验的经过,填写表格这一学习环节没有处理好。学生在复述这部分内容时,没有很好地运用到课文中的语言,只是用自己的话来组织语言,没有达到复述课文的真正目的。复述完后,如能带领学生再回到课文中读一读,回味课文语言,感悟课文语言,体会作者写作思路的缜密,我相信效果会更好。读的训练还显得较为薄弱。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创设情景,激发参与兴趣,“现在咱们开个小小的招聘会,这里有两积职业供大家选择,一种是记者,一种是科研工作者”。接着自学课文,“记者朋友们把你要提的问题罗列在纸上;科研工作者要把你研究的过程按要点罗列到纸上”。然后合作探究:“蝙蝠是怎么探路的?”再谈一谈“蝙蝠和雷达有什么关系”。最后,拓展练习,培养创新精神:“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创造发明也是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的?”“你现在最想发明什么?”这一拓展练习,把学生的思维引向课外,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同时,激起了学生创造的欲望。